上海品茶网:【东方教育时报】以教育现代化引领支撑中国式现代化 | 发展自强卓越的高等教育,让拔尖创新人才“冒”出来

【东方教育时报】以教育现代化引领支撑中国式现代化 | 发展自强卓越的高等教育,让拔尖创新人才“冒”出来

2018年9月,新时代以来的首次全国教育大会召开;2024年9月,全国教育大会又一次召开,吹响了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的号角。上海教育系统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砥砺奋进,以高质量教育服务促进高质量发展,以教育现代化支撑引领中国式现代化,奋力谱写教育强国建设的上海篇章。

我们特推出专栏,通过图文,系列介绍上海教育的新发展和新成绩。

建设教育强国,基点在基础教育,龙头是高等教育。上海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牢牢把握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方位、时代责任,不断增强使命感、紧迫感,充分发挥高等教育龙头作用,更好服务国家发展大局,为上海加快建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提供战略性支撑。

推进“两个先行先试”,与时俱进完善学科专业体系上海高等教育紧密对接国家战略需求,一体推进教育改革发展、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以龙头之力支撑引领中国式现代化。 一方面,全面推进落实高等教育“两个先行先试”。教育部和上海市签署上海高等教育“两个先行先试”战略合作协议,市委、市政府谋划出台《关于全面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服务促进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和《上海高等教育质量提升十大专项计划实施方案(2023—2026年)》,共同推进上海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先行先试,为建设教育强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上海力量。另一方面,与时俱进完善学科专业体系。根据科学技术发展态势,优化学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六年来,新增本科专业297个,加快布局人工智能、大数据、集成电路、机器人、智能制造等专业,基本形成了一套符合国情、市情的高校学位授予体系、专业目录体系和管理制度。

此外,紧密对接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引导高校更加主动融入并引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同时优化与新发展格局相适应的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结构,依托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前瞻布局一批未来学科和新兴交叉学科,采取压减或转移与学校发展定位不符的学科专业、切割部分传统学科专业转移至同城其他高校、跨校建立学科共建等方式,引导高校学科专业“腾笼换鸟”。自2021年起,复旦大学就着力实施“一流学科培优行动”。从中国古代文学文献、中国历史地理、中国当代哲学话语,到代数几何与代数拓扑、低维量子材料、新材料与新器件,再到人类表型、脑科学与类脑、临床诊疗策略与技术、新药创制……以“双一流”建设学科为主要依托,培育有重大影响力的标志性成果,打造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学科标杆。

在上海海洋大学,学科专业设置也进一步优化,学校聚焦水产、海洋领域的国家战略需求和科技发展前沿以及临港新片区“3+2”主导产业,大力推进以学科建设、产教融合为导向的有组织科研与创新平台建设,持续提升学校服务国家战略贡献度和地方行业紧密度。 上海财经大学则积极优化学科布局,深化习近平经济思想研究阐释,聚焦数字经济、人工智能、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等领域,推进AI赋能学科跃升计划,打造“数智财经”交叉学科高地。

持续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打造卓越人才培养新范式

6年来,上海高等教育聚焦“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紧紧抓住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这一中心任务,打造卓越人才培养新范式。

一方面,统筹推进贯通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上海品茶网。启动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发现、科学选拔、贯通培养试点,启动数学拔尖人才贯通培养改革,依托优质高中少年班、高水平大学英才班,探索本博贯通。另一方面,分类搭建人才培养创新平台。支持高校依托特色优势和学科专业分类建设集成电路学院、卓越工程师学院、现代产业学院、智慧农业学院等专业特色学院。

2024年是复旦大学教育教学质量年,培养“干细胞式”人才是学校的首创性改革,秋季学年,复旦推出116门AI领域课程,旨在培养出更多文理交叉、跨学科发展的学生。6年来,复旦规划建立拔尖人才培养特区,启动11个基础学科专业实施“强基计划”及新专业、系列本博贯通拔尖人才培养项目招生,启动“香农计划”,打造未来智能领域的拔尖创新人才试验区上海娱乐网。此外,复旦还打造了“周末学堂——复旦大学拔尖学科高中先修计划”、开展创新素养培育计划、未来学者体验计划、步青学术见习计划……推进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衔接,探索人才苗子早发现早培养机制,让有天赋的学生及早“冒出来”。

上海交通大学则着力强化交叉学科融合,以“旭华试点班”等为牵引,扩大战略科技人才和交叉学科人才培养规模,为上海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和科创中心建设贡献交大智慧与力量上海各区新茶工作室。上海花千坊

在上海理工大学,近年来先后成立了医工交叉研究生院、卓越工程师学院、东方泛血管器械创新学院、公利医院医疗技术学院等,通过实行双导师制、短学期、微课程、住企(院)联合培养等方式,让学生深度参与、体验,实现产品思维、技术支撑、创业素养全方位赋能。

上海海洋大学在今年1月举行了农业专项班开班启动仪式,在深入推进农业人才培养改革方面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上海419论坛。农业专项班采取“课程学习+专业实践+产业实战”的农学交替培养模式,打造“通识知识基础+细分领域拓展”的课程结构,使学生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和深厚的专业素养。 上海中医药大学积极深化“中医药+人工智能”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有力服务支撑上海“五个中心”建设,以高质量发展书写教育强国建设新篇章。

提升科研创新能级,服务上海国际科创中心建设

高校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的结合点,在人才培养、基础研究、重大科技创新等方面发挥着关键支撑作用爱上海419论坛。近年来,上海市以服务国家和区域重大战略、服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为着力点,扎实推进高校有组织科研,聚焦重点领域着力深化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激发高校科研创新活力,提升高校科研创新能级,努力实现科教兴国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上海高质量落地。

一方面,深化推进“双一流”建设。制定上海推进高校“双一流”建设若干意见和实施方案,引导高校科学定位、聚焦重点、特色发展,积极承担国家和区域重大战略任务;持续支持本市75个高峰学科建设,面向科技前沿和产业发展需求,超前布局未来学科领域。

另一方面,支持高校深化推进重大科研基地建设,筑牢高校开展有组织、高水平科研基础。围绕“国之重器”,上海高校牵头建设了8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含“十四五”储备项目)。截至目前,上海高校作为依托单位的25家全国重点实验室已完成重组。围绕重大科技攻关,支持高校牵头建设了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产教融合创新平台、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等一系列高水平创新平台。

此外,上海还积极提升高校基础研究水平。发挥高校基础研究主力军作用,支持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开展高校基础研究高地建设,分别成立了相辉研究院、思源研究院。依托数理化生等基础学科领域,支持上海高校建设上海数学中心、李政道研究所、费林加诺贝尔奖科学家联合研究中心等高水平基础研究机构。同时,推进高校与产业界高水平产学研协同创新,以国家重大任务和产业发展需求为牵引,打通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到产业化的创新链条,推动高校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

华东理工大学紧紧围绕国家战略和上海三大先导产业,纵深推进新能源新材料、大健康大安全“两新两大”发展布局,深化与行业龙头企业产教融合,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同济大学则全面对接人工智能“上海方案”,以工程智能为切入点,提升科技创新策源能力,服务城市更新、量子城市建设等重大项目,为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重要教育中心和科创中心贡献同济力量。

上海理工大学着力探索建立“零距离、冒热气、不松劲”的长效化、可持续的产教合作机制。自2019年启动学科交叉培育项目以来,上理工医工交叉项目共开展五批项目,立项358项,累计经费投入为4315万元。随着“环上理”医疗器械产业带蓝图的徐徐展开,上理工与上海交大医学院成立了“医工交叉创新研究院”,又在长三角地区及上海的三甲医院建立专门的研究中心。在成果转化平台方面,以上海理工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为主体,在松江、宝山、浦东等设立医疗器械技术转移与成果孵化基地;并携手市、区卫健委共建市东医院,实现教、医贯通“渠道”,在医工交叉创新平台建设过程中布局未来,推动学校进入全方位发展的“快车道”。

上海养生网